春末夏初,惠風和暢。5月12日至13日,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師生30余人在黨委書記王慶文老師的帶領下,共赴義烏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暨“行走的馬新觀教育”實地課堂。從“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名片“義新歐”班列,到《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地陳望道故裏,再到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進程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師生們追溯往昔曆史,汲取經驗智慧,同時放眼當今未來,強化責任擔當。
汽笛鳴響中西發展
“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學院黨委書記王慶文提到:“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師生們要通過這次活動深入了解‘三地’優勢,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學思想、強實踐、幹實事。”
本次主題黨日活動第一站來到了“義新歐”班列始發港,這是從義烏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裏的貨運班列。該班列線路全長13052公裏,運行時間21天,極大加強了中國東部沿海與中亞和歐洲地區的聯系。
據介紹,第一列“義新歐”班列于2014年開行。截至2023年5月10日,“義新歐”班列共往返運行691列,發運57244個標箱。兩千多年前的絲路駝鈴響,變成了如今嘹亮的汽笛聲。“義新歐”上搭載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豐富,附加值越來越高。運往歐洲的貨物品類由最初的小商品拓展到新能源汽車、機械設備、家具建材等50余大類5萬多種商品,回程班列從早期的紅酒、奶粉等日用消費品逐步拓展到機電産品、醫療器械等,實現了多元化發展。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而3月9日是中國和西班牙建交50周年紀念日,連接“世界超市”義烏和歐洲最大小商品集散地馬德裏的“中西建交紀念號”班列,是中西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向奔赴、中西雙方經貿投資和人文交流的發展的見證。
真理之味曆久彌甘
“望道”之路行而不辍
1920年,金華義烏分水塘村的進步青年陳望道完成了共産國際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産黨宣言》的中文首譯全譯本,爲中國革命引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火種,而“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這一故事也從此傳遍了大江南北。第二站,師生們便來到了這座遠離市區、四面環翠的小山村。
在陳望道故裏,陳望道的遠房堂侄女、分水塘村首批講解員陳華仙向師生了介紹了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的故事。1920年春,陳望道返回分水塘村,著手開展《共産黨宣言》的翻譯,陳家在當時算的上是大戶,恰逢春節,賓客頗多,于是陳望道便選擇了屋外偏僻的柴房來免受打擾。初春的分水塘村十分寒冷,在破舊的柴房裏,母親爲他置備了取暖用具,但依舊難以抵禦刺骨的寒冷。
在柴房內,陳望道來不及多做准備,便在兩張長凳上架起一塊木板,既是書桌,也是床鋪。隨後,陳望道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翻譯工作,白天,他端坐在桌前全心譯書,而到了晚上,他便躺在這塊木板上和衣而睡。母親看他辛苦,便端來了粽子與紅糖,屋外,母親問他:“紅糖夠不夠,要不要再添點兒?”陳望道應聲答道:“夠甜了,夠甜了。”可待到母親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陳望道滿嘴墨汁,紅糖卻沒怎麽動,原來,陳望道由于專心譯書,卻誤將粽子蘸了墨汁吃了下去。這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故事,一直在陳望道的家鄉流傳著,父老鄉親也以自己的家鄉能成爲點燃革命聖火之地而自豪。
正是憑著這樣一種頑強的意志,陳望道完成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産黨宣言》的翻譯工作。回首百年,分水塘柴房的油燈,照亮了南湖的紅船,延安的寶塔,照亮了中國共産黨的百年行路,使我們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産主義作爲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陳望道、分水塘村也因此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學院退休教工黨支部書記張夢新老師指出:“陳望道先生曾經在浙江大學的前身之一——之江大學學習進修,又曾在複旦大學擔任過八年的新聞系主任,可謂與浙大傳媒學子們淵源深厚。希望同學們能夠傳承‘望道’精神,堅定不移地將‘望道’之路走下去。”
“雞毛換糖”發展經濟
改革開放抓准時機
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市經濟增長迅速。以小商品貿易爲特色的産業經濟,從改革開放最初的“雞毛換糖”成長爲如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中心。義烏40年的成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精彩縮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本次主題活動中師生們深入義烏小商品市場,實地參觀規模浩大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對話企業家、僑商、外商、市場經營者等,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爲當地人帶來的幸福生活。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五區,有一片介紹其發展曆史的展板區域。根據展板資料,義烏小商品市場經曆了代代更叠,才發展爲如今的盛況:1982年9月,義烏縣委正式決定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義烏也因此在全國率先開放並搶占了商機;1984年,義烏縣委、縣政府積極籌資,建成了占地35萬平方米、固定攤位近2000個的新馬路便小商品市場,從此小商品貿易攤位從露天搬進了棚子,這是義烏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場;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義烏的面貌也日新月異。在各方努力下,1986年9月,攤位數達到4萬多個的義烏城中路小商品市場正式開業了,這是第三代義烏小商品市場,後來也成爲了國內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直到2002年9月,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正式竣工並投入使用,義烏的小商品貿易市場從那時開始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師生們發現,和傳統的小商品貿易不同,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店家幾乎都采用線上+線下模式,無論是線上線下購物平台的結合,還是依托線下樣品、通過線上下單等方式,這裏的數字化貿易發展潛力很高。一家澳大利亞進口商品店面負責人表示,現在有很多外地或海外顧客會通過添加店家微信,線上下單所需商品。這樣的方式也爲他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
四十載春風化雨,四十載春華秋實。作爲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義烏人用“雞毛換糖”敲開了全球貿易的大門,將“義烏現象”發展成爲“義烏發展經驗”。如今的義烏,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試點地區,同時也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義烏國際商貿城也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爲世界第一大市場。從1978年改革開放起,義烏從傳統的“貨郎擔”逐漸成爲了現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中心,這是敢闖敢幹的義烏精神之體現。
在春日的暖陽中,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的師生們行走于八婺大地之上,學習“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一帶一路”精神,感受“堅守信仰、追求真理”的“望道”精神,體悟“挺立潮頭、敢爲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大家表示,要汲取這些寶貴精神中的力量,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實踐中傳承發揚、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