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學院動態

当前位置 : 首頁  學院動態  媒體聚焦

韋路、秦璇:要防微杜漸也要因勢利導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1-08-25 访问次数:622

【一線探索】

2021年7月,中央網信辦啓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特別聚焦論壇社區、群圈等環節中:ξ闯赡耆藛栴}以及互撕謾罵、拉踩引戰等“飯圈”亂象。而近期吳亦凡、張哲瀚的“塌房”事件令以粉絲文化爲代表的青年亞文化再次走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青年亞文化爲何流行

“青年亞文化”因爲具有抵抗性、風格化和邊緣性的特點,一向充滿爭議。整體而言,亞文化其實是青年人在社會化進程中所進行的個人探索,希望借此獲得在個人、群體和社會三方面的身份認同,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從個人層面看,青年亞文化有助于青年人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滿足人們日常生理、安全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激發了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方面的需求。對于青年亞文化群體而言,大多文化實踐、風格制造和意義生産都以符號消費爲前提。這種消費可以通過樹立個人形象、展現個人品位和生活方式來獲得認可,從而實現“自我”的再生産。

從群體層面看,新媒體助推了趣緣社群的形成和維護。青年亞文化群體是以身份認同爲基礎、以興趣和情感爲核心的趣緣群體。作爲數字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借助社交媒體可以方便快捷地超越階級、性別和地域的限制,以跨圈層、跨地域、跨組織的方式形成一個個趣緣群體。互聯網的匿名性則有利于他們變換不同身份,完成在不同圈層的展演。

從社會層面看,青年亞文化是青年人對社會壓力的儀式化抵抗。有學者認爲,采取越軌行爲的青年群體因爲無法滿足一定社會標准而産生了地位挫敗的煩惱,只好以想象的、象征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對主流社會的反叛性回應。“喪文化”和“躺平文化”折射的就是當代中國青年面對社會矛盾、競爭壓力和日常焦慮時的內心迷茫與自我調侃。

警惕價值取向虛無化

亞文化可以協助青年人消除內心的焦慮感與隔離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主導文化相互融合、滲透。基于新媒體的日常交往使青年群體內化了一系列媒介運作知識,懂得調用各類媒介資源,能夠利用網絡及時、快速地進行信息獲取、生産和傳播,促進線上公共參與。同時,青年亞文化能夠賦權弱勢群體,推動社會進步。比如,2018年以來流行的“看見女性勞動者”等網絡文化運動,在喚醒女性意識、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小鎮青年也將各種亞文化作爲探索個人主體性的渠道,積極利用短視頻平台進行自我表達。此外,以漢服、國潮、古風音樂爲代表的國風文化的流行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于對傳統元素的提煉和轉化,國風文化在促進青年群體深度參與的同時,爲文化傳承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祖安文化”“黑界”爲代表的一些亞文化群體因過于強調自我滿足而帶有一定粗鄙性和攻擊性。此外,資本和平台出于逐利需求會利用和放大亞文化,進而導致一系列不良後果。

泛娛樂化導致公共話語空間的喪失。一些青年亞文化惡搞經典、歪曲曆史、戲說科學、色情暴力的表現形式具有泛娛樂化的特點,其目的是通過感官刺激獲得暫時性的對抗快感。而軟性議題較高的關注度和熱度容易搶占主流話語議題和其他反思性議題的空間,導致價值取向的虛無化。

匿名化使趣緣群體産生更多摩擦與碰撞。“興趣”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不穩定性,青年群體既可能因爲共同的興趣集結,也不可避免地會因此産生矛盾與爭吵。在網絡匿名化的保護下,這些沖突容易演變成極端的情緒發泄,進而引發人肉搜索、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網絡暴力等不良文化現象。

青年群體容易被商業力量收編與裹挾,異化爲“數據勞工”和“情感勞工”。以符號消費爲前提的青年亞文化往往難以拒斥商業資本的滲透。以“飯圈”爲例,爲愛打榜、反黑、控評的背後,是商業平台和娛樂行業對粉絲的建構與規訓,強勢的商業邏輯和技術邏輯將粉絲的情感轉變爲可見的數據,從而進一步成爲資本增值的工具。

雙管齊下制止亂象

了解青年亞文化的流行原因及相關影響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建立青少年健康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面對種類繁多的亞文化類型,“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顯然無視了亞文化的合理性,容易加深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之間的緊張感。對亞文化的淨化與轉化需要各主體多措並舉,“防微杜漸”與“因勢利導”雙管齊下:

完善網絡平台治理。各級各類監管部門要加強他律,以出台規範性文件的方式對法律法規的內容進行細化,從而明晰監管內容、豐富監管手段、拓寬監管渠道、保障監管實效,爲互聯網平台的發展築牢底線、劃定紅線。各類互聯網平台要提高社會責任感,以引導取代迎合,加強自查、自糾、自律,而不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加強主流輿論引導。政府、媒體、學校、家庭等各類主體要多管齊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府部門要在信息洪流中起到壓艙石和定盤星的作用,做好權威發布。主流媒體要進一步通過媒體融合轉型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教育系統要采取與時俱進的方式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教育與引導,塑造青年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家庭要發揮最小社會單元的能動性,既幫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顆扣子,也成爲終身教育的不竭源泉。

提高公衆網絡素養。一方面,注意防微杜漸,加強青年網民對不良網絡文化的辨別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獲取、分析、評價和創造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強化主體意識、明辨是非觀念、反思自身行爲、肩負個人責任。另一方面,注重因勢利導,加強引導青年亞文化圈層積極功能的發揮,挖掘青年人在公共參與中的巨大潛能,促使其行動目標從個人化、情感化向公共化、理性化轉變,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作者:韋路、秦璇,分別系浙江大學傳媒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教授、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